|
|
2016年省两会专题 |
|
信息来源:中新网 发布时间:2016-01-29 点击数:2192 |
|
|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外迁,农村雇佣劳动力的成本也逐渐水涨船高,“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日前,中新网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正在参加省“两会”的省人大代表、社衢州市委主委汪惠芳。 汪惠芳表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素质结构性下降,使农村雇佣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农忙的时候,150元一天都雇不到人。”汪惠芳认为,不少农作物的收割仍处于人工劳作、效率低下的传统作业状态,与现代农业的要求相差甚远。 在汪惠芳看来,随着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雇人难已成为种植大户及企业的共同呼声,农业发展的机械化之路已迫在眉睫。用技术和机器来补足农村劳动力的“缺口”,此举可使成本大幅度下降,生产效率大大提升。 汪惠芳认为,政府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需加强引导,既要关注到大众作物的机械化进程,也要考虑小众作物的机械化瓶颈,加强对小型农业机械的研究和推广,引导、扶持浙江本土企业进行“浙江模式”的机械制造 同时,汪惠芳表示,要解决农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还要实现农民的职业化。培育一个拥有良好农业技能、丰富农业经验的农民群体,一方面能够解决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另一方面还能改变农村的产业及经济结构。 浙江人多地少,耕地面积仅占全国1.5%左右。汪惠芳认为,如今,在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的经济新常态下,传统农业发展正在面临巨变,农业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将是大势所趋。 汪惠芳表示,在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在政策扶持上给予倾斜,在科技创新上给予支持,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不断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符合浙江省情、富有浙江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