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然而,我国大部分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还比较淡薄,而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形势还非常严峻。 生态价值观以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为出发点和归宿,主张以适度消费观取代过度消费观;以尊重和爱护自然代替对自然的占有和征服行为;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利和利益的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因此,生态价值观是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的思想内涵,其不仅对科学理解和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发展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指导意义,而且对构建和完善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指导作用,以及建设中国的生态文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可以为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有效的途径。同时,生态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最终理想,而且体现着时代精神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同时又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伦理道德的基础和支撑,大大扩展了“八荣八耻”的理论内涵,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应当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此,建议如下: 1、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首先要完善科学决策制度,提高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政治领导力,加大对各级党政领导者生态文明建设的问责力度,把生态文明建设实绩作为任用干部的依据;其次要强化法治管理制度,提高生态文明制度的执行能力,特别是地方人大加快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主条例;最后是要形成道德文化制度,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自觉行动能力。 2、加强对中国传统生态价值观的理论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道家的“道法自然”、尊重自然、顺物之说,和儒家“仁义礼智信”中的敬畏自然和爱物之学等都体现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价值思想。这些思想资源由于已成为数千年来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始终影响着人们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使其成为重塑当代生态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3、培育公众的现代环境公益意识和环境权利意识。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长期的教育引导。要建立制度化、系统化、大众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做好国情认知教育,普及环境科学和环境法律知识,大力宣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危害性,让群众认识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充分理解和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奠定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要努力使生态文明成为主流价值观并在全社会普及,通过让生态文明知识理念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提高青少年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重要性认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 4、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当前,要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契机,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引导居民合理适度消费,鼓励购买绿色低碳产品,使用环保可循环利用产品,深入开展反食品浪费等行动,使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反映人:浙江省人大代表、365bet下载手机版_Bets365_365速发登录入口衢州市委会主委、衢州市农科院长长汪惠芳)
|